

源于秦山,兴于山塘的秦望村
——重新寻访金山古集镇、村落之张堰篇
秦望村一处老宅,与现在的民居有着明显不同的形制
孔家阙遗址找到的古陶残片
位于横港河附近的横港天主堂
编者按:
在金山漫长的历史中,不仅产生诸如枫泾、朱泾、亭林、金山卫等规模较大的城镇,还形成了诸多基于农业、兴起于商业、人口密度较为集中的聚居区,这些地方被称作集镇。
历经沧桑,有些集镇在今天仍然兴盛;另外一些,则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在当前金山区着力推进“1158”城镇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我们仍然不能忘记这些自然形成的古代集镇和村落。因为在这里,有着金山的过去、蕴含着金山的文化;这里,是金山人的根。
秦望山,亦称秦山、秦驻山,高30余米,面积4.4平方公里,位于张堰镇以西三里。传说当年秦始皇南巡时曾在此登高眺海。山塘河源于秦望山,向西经过廊下,流入浙江。
秦望村以秦望山得名,南临山塘河,东临秦望山。这里河网交错,阡陌纵横,古时是农业和商业的汇聚之地。不仅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山塘第一镇”孔家阙,还产生了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着巨大影响的高氏家族。
贞节桥和横港天主堂
记者此次探访秦望村的首个落脚点,是横跨横港河的贞节桥。贞节桥是座单跨三拼石板桥,由高氏家族在1926年为纪念族中陈姓贞节女子所建造。
中国历代为贞节女子树立的牌坊并不少见,但是贞节桥在过去确实十分罕见的。更为独特的是,桥身上不仅有桥联,还有碑记,一联为:“此处于往时有庙,比邻为彼教之堂”, 大意是:桥边以前有庙,旁边是西方的教堂;另一联是:“济众心悬古井天,望夫石踏清秋月”,则讲述了贞洁桥背后的故事。相传,当年高氏子弟高灿二十岁逝世,没过门的陈氏坚决要嫁入高家,服侍送终高灿父母后,又为了家族的事苦心操劳。高家为了表示感谢,遂建贞节桥。
距贞节桥不远,有一座“横港天主堂”,始建年间已无可考,1930年曾经翻建。教堂曾经有平房22间,钟楼一座,现被列为金山区文物保护单位,仍保存完好。
高家与秦望的渊源
说到秦望,不得不提这里历史上的名门望族——高氏家族。
高氏家族是秦望村的望族,历史上人才辈出。曾任中国同盟会江苏支部长、南社创始人之一的近代诗人高旭、国际知名天文学家高平子、江南著名藏书家高吹万均出生于该村。
在秦望路东侧有几间老房,斑驳围墙和黑瓦依稀向我们述说高氏家族的故事,而这里也是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高锟的祖居。向东不远是高锟爷爷高吹万建“闲闲山庄”遗址,黄宾虹、柳亚子等名人曾在此“坐而论道”,以诗文叩问南社与国学商兑会的精神。
高氏家族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他们办学、建桥、疏河,组织施医、济婴等慈善团体。据称,高氏家族在金山南部地区捐建有38座桥梁,贞节桥只是其中的一座。至今,当地老百姓依旧流传着“高家造桥”的民谚。
绵延千年的孔家阙
山塘桥以西至月亮湾这片地区,被当地人称作孔家阙,清末年间曾经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小镇。当时,望族高家与百姓在山塘桥两边建镇设防,防止土匪骚扰。他们在桥南堍建一横街,桥北堍建一竖街,形成了一座丁字形小镇。
建成后的小镇,即有秦山可依靠,又处在张堰、干巷、钱圩、廊下交界,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好。当时山塘河里有张堰开往平湖的航船,每天有两班经过小镇。小镇每年要过四个秦山节,加上当时又有驻军守备,所以镇上欣欣向荣,素有山塘第一镇的美称。
事实上,孔家阙地区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夏商时期。金石公路金秦路以西,有个鱼塘。2000年,秦望村农民丁维昌在这里挖出了几件陶器和石器,考古部们经过勘探、考察,发现了夏商周时代的各类石器、陶器。遗址的文化层堆积很薄,在同一层中出土了不同时代文物,据推测是因为当时先民生活面受到局限,人们几乎长期在同一生活面上反复搅动所致。
在记者实地探访过程中,尽管鱼塘已经干涸见底,但是经过仔细寻找,记者还是找到了几片疑似是古代陶器的残片,上面花纹清晰可见。
在遗址上,考古人员当时还发现晋、宋、元代瓷器,说明这一地区曾是一个绵延几千年、面积约万余平方米的古代村落,证明了张堰地区历史的一脉相承。
记者 周靖翔 通讯员 高文斌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