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12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4年12月10日

连接中非的稻种

□ 记者 熊雪寒 顾青凡 张悦 王佩永

 

由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研发的能在旱地播种的稻种——节水抗旱稻,今年在南半球的坦桑尼亚喜获丰收。一粒小小的种子,承载着种业强国的使命,连接中非的“一带一路”,从金山廊下的水稻育种试验田,远赴万里之遥的东非稻田,在那里扎根、生长、结穗、增产……书写中非友好合作的动人篇章。

 

每年4月底至5月初,金山开始大规模播种水稻。今年,来自非洲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农业研究所的水稻研究员萨卢姆·法基·哈马德和其他科研人员,来到廊下镇节水抗旱稻试验田,观察旱播节水抗旱稻的长势情况。

坦桑尼亚位于东非高原,是热带草原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有种植和食用稻米的传统,但由于农业技术落后、配套条件差等因素,稻米产量并不高,无法帮助所有国民摆脱饥饿威胁。

为实现增产和提高抗性,也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缺水问题,哈马德注意到来自中国的节水抗旱稻,于是联系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非洲项目负责人刘灶长,促成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与桑给巴尔农业研究所的首次合作。

“种植常规稻种需要用大量的水。众所周知,在非洲水资源短缺,对大米的产量产生影响。”哈马德表示,节水抗旱稻完美契合在非洲种植的需求,他们希望通过种植它来改变现有的种植困境,提高稻米产量,减轻市场供需上的差距。

高产、节水、生长周期短、适口性好、抗病性强,这些特点让来自中国的节水抗旱稻成功在坦桑尼亚人的心中扎根。

今年7月,首批节水抗旱稻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成熟,根据收割后的初步统计显示,节水抗旱稻每公顷产量超过4.3吨,相比当地品种,增产幅度达到40%—70%,成效相当可观。而最让当地居民惊喜的是,哪怕是没有平整过的坡地,只需要依靠雨季的自然降水和科学栽培,也能大幅提高土地的产出。

实际上,为“把饭碗牢牢端在手里”,围绕着好种、高产、好吃的育种目标,2004年,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培育了世界首例杂交旱稻组合,在2009年又正式提出发展节水抗旱稻,该品种既有水稻的高产特性,又有旱稻的节水抗旱性。在金山廊下的试验田中,节水抗旱稻在节水50%的情况下,亩产达到700到750公斤,极大地激发中国超级稻的高产潜力。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金山综合实验站副主任赵洪阳介绍:“目前,节水抗旱稻的主要示范推广区域已涵盖上海、安徽、湖北、江西、湖南、河南等主要水稻产区,在浙江、江苏、福建、广西、海南、四川、贵州等地也有良好的示范推广效果。近年来,累计推广的节水抗旱稻种子已接近1000万公斤。”

随着中非合作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在中国政府支持下,以及盖茨基金会等国际非政府机构帮助下,节水抗旱稻开始走入非洲。针对非洲国家特有的气候及病虫害,节水抗旱稻“旱优73”(WDR73)表现依旧良好。

“在非洲,有一种‘非洲黄斑驳病毒病’对稻种比较致命,但改良过的WDR73以及在西非已审定通过的WDR1517对于这种病毒的抗性还是比较好的。”刘灶长说,非洲的水田面积非常有限,稻米产量非常少。在肯尼亚,80%的大米需要进口,短期内要扩大水稻生产,唯一的出路就是种植适应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的水稻品种。

目前,在非洲肯尼亚、马达加斯加、安哥拉多国,节水抗旱稻都经过了多轮试种检验,并在乌干达、布隆迪等国家通过品种审定,开始全国推广,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在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和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也都进行试验性种植。

近年来,中国种业立足国内的同时,也加大力度走出国门。其中,水稻在中国农作物种子中出口额排名第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农作物种子出口额达2.6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10%。同时,我国的农业技术也不断改变着全球农业生产的模式和格局。

刘灶长表示,希望更多更强的中国种业企业主动“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优质创新资源和技术,积极开展我国良种在海外生产繁育的适应性研究,探索建立适应海外当地市场自然环境和条件的种子技术服务方案,增强技术服务实力,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目前,刘灶长和他的学生们通过分子标记辅助改良稻种,接下来将通过改进栽培技术、增加种植密度、适当扩大施肥等,将非洲节水抗旱稻的亩产进一步提升到更好的水平……

 

记者手记

 

种子,被视为农业芯片,关系国家粮食安全。中国的水稻育种技术长期在世界保持领先地位,如今一粒粒金色的稻种源源不断地从廊下的试验田走向世界,尤其是饱受粮食安全困扰的非洲国家。小小的种子,跨越山海,也种出中非人民的共同梦想。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