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金山样本
跨越68年,上海耄耋夫妇珍藏31张选民证
中国人大网”、“全国人大”微信公众号2021年11月29日报道:上海市金山区有一对耄耋老人,丈夫90岁,叫袁功釪;妻子78岁,叫王瑞芝。他们珍藏了31张选民证,最早的一张跨越了68年,是1953年袁功釪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全国范围选举人大代表时留下的。这一典型案例,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
31张选民证
31张选民证悉数被袁老伯依据年份整齐地收集在一本硬皮集邮册内。这些选民证里,有17张属于袁功釪,另有14张属于袁功釪的老伴、78岁的王瑞芝老人。翻看集邮册,选民证从旧到新,纸张从微微泛黄到如今光洁雪白,上面的字迹由手写变为打印。仔细回味,便可从中发现许多“端倪”,甚至可以梳理出人大换届选举的历史变迁。袁功釪的选民证中,公章字样为“金山县”的有9张,分别为1953、1956、1958、1963、1984、1987、1990、1993、1996年;1999、2001年的两张选民证上的公章字样为“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选举委员会”,而1998、2003、2006、2011、2016、2021年的选民证上,公章字样为“上海市金山区选举委员会”。这些选民证见证了我国选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规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两年,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1979年通过的选举法将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级人大代表;1982年宪法将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统一规定为3年;1993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县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由之前的3年修改为5年;2004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又将乡镇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也修改为5年。通过观察选民证,可以看出人大换届选举选民证的样式从1984年便基本固定下来。
1953年,第一次参加选举
1953年11月6日,22岁的袁功釪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选民,见证了新中国第一次人大代表选举。
据袁老伯回忆:“1953年,我刚被分配到金山县供销社,还是年轻小伙子,还头一回听到选举投票,感觉很新鲜,然后社里一连几天都在讨论这件事。到了选举的日子,那天全社都停工了,大家一起高高兴兴去到镇上的大剧场里投票去。从没见过剧场里能有那么多人,一个个拿着选民证排队,进了剧场就给你的证上敲个章,就是这个‘已选’,说明已参加选举。”当现场看到计票、唱票并宣布票选结果时,隆隆掌声回荡在张堰镇剧场内久久不息,袁功釪很激动,感觉自己参与了一件大事,于是就带着敲上“已选”的选民证回了家,没舍得扔就将其夹进了一本书籍中。此后的每次投票,他都将选民证夹在了书里,越夹越多。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他开始重新整理这些选民证,全部找出并保存成册。
1984年,第一次当选代表
“可能是我还有点知名度吧,在张堰待了10年,大家知根知底,都比较认可我。”便是这点“知名度”让袁功釪在1984年当选为张堰镇第九届镇人大代表。选举投票会上,第一次投票结果显示袁功釪与另一名候选人平票。在第二次投票中,袁功釪得到了大部分选民的选票。
“当选后最重要的事就是每年都要去开大会,听镇长讲政府工作报告,讲了包括商业、工业、手工业等镇里的情况。虽然和我的工作有点相关,但是太多需要学习了。”3年的镇人大代表经历让袁老伯既感到骄傲。
“现在的人大代表不仅仅是开大会,在闭会期间还要开展代表小组活动、视察、专题调研,密切联系人民群众。”金山区张堰镇人大领导向袁功釪介绍着人大工作的发展。
2021年,第一次展示珍藏
2021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年份,张堰镇东风居委会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向辖区内居民征集能够反映党和国家历史变迁的老照片、老物件时,袁功釪老人第一次将他珍藏了68年的选民证公布于众。
袁功釪的选民证,无言地讲述着中国人民全过程参与选举、享有充分自主民主投票权利的真实故事,它们鲜活、生动,看得见、摸得着,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史留下了注脚,一面承载了历史的厚重,一面寄托着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