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7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今日吕巷第四版:文化生活
2022年07月28日

乡土幽芳·吕巷农耕文化丨土布纺织


这是一幅以拾棉花为背景的土布纺织分景头画,主要有纺纱、付纱、经布、织布四个场景。背景画面以老白布和白格子布衬底,用抽象棉花衬景,主画面用50多种款式的土布拼贴出画面中心人物和土布纺织的主要生产工具。如织机的梭子一样,穿梭于丝丝密密的历史光影间,寻找吕巷土布的旧时记忆,细细体味布匹上传递出那缕缕温情。

时代背景

衣食住行,“衣”对人类生存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衣裳御寒保暖以外,还有打扮装饰、美化生活的作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不同历史时期的衣物反映出当时独特的文化与习俗。

做衣裳的材料多种多样,除皮、毛、丝以外,棉麻等材质的面料应用最为广泛。历史上中国是棉麻织品使用最早、布料应用手工纺织时间最长的国家,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广大农村用的基本多是自制的土布。

吕巷土布手工纺织技艺是元代黄道婆先进纺织工艺在吕巷地区的发展,花色繁多的土布则是明清时期至20世纪70年代吕巷百姓制衣的主要原材料。

历史上吕巷农业,棉花作为主要农产品,农民以纺纱、织布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租赋衣食全赖于此。特别是在清朝中后期,吕巷的纺织业很有名气,在江南时有“朱泾锭子吕巷车”之说。勤俭持家的吕巷农民织造出品种繁多、丰富多彩的土布。

土布纺织既要有细巧手艺,又要有灵动智慧,每一步都凝结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土布纺织主要工艺,纺纱为首。纺纱前先要将皮棉弹松,把弹松后的花絮卷成棉条,才便于纺纱。纺纱又叫摇纱。纺纱的工具叫摇车,摇车由车架、摇手柄、大转盘等组成。在“摇车婆头”上装上锭子,靠一根“移线”把转盘与锭子连接,转动摇手柄,转盘上的移线把锭子带动起来,纺纱女一手摇手柄,一手执棉条,在锭子上就纺出纱线来。纺纱前要在锭子上要穿上一根稻柴壳,纱盘在稻柴壳上,缠成圆锥形的纱球,称谓“甬”。然后是付纱,付纱工具叫付车床,由床体和头组成,付车头是在转盘上装上摇手柄,将转盘中轴装入床体的凹槽中就可操作付纱。转盘由六根横杠组成一个六角圆环,其中有一根横杠是伸缩式的。付纱时另有一组配件,叫“懒媳妇”,把纱甬插在“懒媳妇”的铁针上,付纱时一般在五六个纱甬组成“件头”,称“一件纱”,做好记号,便于分件。

要想织出有花纹的土布,染纱是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早先,吕巷地区在吕巷和干巷小集镇上都有染坊。一般农民把纪纱拿到染坊染上自己需要的颜色,也有人家买了染粉自己染色。染好的纱要“经布”。经布前需要的经纱必须先浆纱,也就是把棉纱浸泡在浆糊里,烧煮后晾干,边晾边用双手绞去多余的浆糊,以增强棉纱的坚韧度。接下来是把浆好的纱打在“筒管”上,然后将不同颜色筒管纱由经布娘根据布角样子或自己经验,在“经车”上装出各种花色——这一工序是很有技巧的,只有巧妇才能胜任。布经好后,还要把所有的经纱盘在织布机的“轴头”上,这一工序叫“挺布”,也称“运布”。

最后就是织布。在吕巷农村基本上十家中五家有织布机。织布机结构比较复杂,分上帐、下帐部分。下帐又叫“扛网架子”,后面两只“牛腿”连接着前面的“蛤蜢腿”,再连着“扣子”框,主要是为织布提供动力。上帐又叫“亭子”,上面装有“机楼”,连接着机头,机头又与脚踏板相接。除此之外,还有轴头、坐机板、撑杖、梭子等部件。

农村手工纺织的土布主要有白色布、列条布、格子布、踏花布等种类,可覆盖生活中各方面用布。

20世纪80年代,随着机械化织造业的发展,农村土布已逐渐被工业纺织品“洋布”所替代,手工纺织技艺已成为农村妇女们的记忆。

近年来,吕巷镇开展了一系列土布纺织技艺的交流展示活动,不仅展示传统的土布纺织技艺,还有土布工艺品、土布时装、土布贴画等衍生产品,取得较好的反响。

2015年,“吕巷土布手工纺织技艺”成功申报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