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8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金山潮
2022年08月02日

纳凉晚会

(一)

□鲁北明月

 

这场纳凉晚会,对大唐王朝的公子王孙们而言实在寻常不过,如果在事后偶然记起,更多可能是因为突如其来的风雨使得晚会草草收场的扫兴或者越女燕姬们浑身打湿的那种狼狈吧。如果当年的邸报刊登一则简讯,大致会是这样:大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某月某日晚,时值酷暑,汝阳王李琎、附马郑潜耀等公子王孙与长安演艺界多位当红明星在城郊丈八沟举办水上私家纳凉晚会。宾主宴欢,其乐融融。后遇雨而归。一同出席晚会还有河南道巩县籍青年诗人杜甫等。

不过,历史有时就是这么有趣。晚会上这位可以被一笔带过甚至忽略的青年诗人杜甫成为后世的“诗圣”,而他在这场晚会即席写下的《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也无意中把这场寻常不过的纳凉晚会带进了史册。

其实,那时的杜甫已经不算年轻。那年的他已经36岁,距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的进士落第已经过去十一年,虽然诗名渐起,但理想和事业仍然停留在起点。他不得不来到长安,手执精美的诗文,小心翼翼地扣响上流社会一扇扇厚重的朱门。大唐盛世,海纳百川,王孙公子们接纳了一位已经不再年轻的“京漂”,只是受邀出席晚会的杜甫显然没有应对这种场合的经验,甚至很有可能没有见识过上流社会的奢华,他在“诸贵公子”示意下用诗歌直播晚会的场景,并竭力避免价值判断或主观情绪。且看第一首:

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首联和颈联交待时间、地点和环境,三联切换到晚会宴席,杜甫应该是选取印象最为深刻的人物和动作进行对仗:公子亲自用冰块调制冷饮,而佳人(歌伎)的纤纤玉手正在摘除白嫩藕片上的细丝。这个场景写进作品,也深深地烙进杜甫的记忆,因为直到暮年,杜甫仍然记得酷暑中冰镇饮料的感觉:思沾道暍黄梅雨,敢望宫恩玉井冰(《多病执热奉怀李尚书》)。可能就在诗人有些愣神的时刻,公子们已经在催了:那谁?杜诗人,来首诗助兴吧。杜甫于是讪讪地化解尴尬:那边有片乌云飘过来了,应该也是来催我做诗的吧。再看第二首:

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缆侵堤柳系,幔宛浪花浮。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

杜甫仍然规规矩矩地描绘晚会的下半程:雨点洒到席上,狂风吹打着船头。越女(南方歌伎)的红裙被打湿了,燕姬(北方歌伎)也皱起了眉头。船工们终于在堤岸的柳树上系好缆绳时,船上的幔帐翻飞,都快接到涌起的浪花上了!一行人冒雨匆匆而归,竟有了一种初秋的感觉。

说实在的,同为应制诗,在玄宗皇帝和杨玉环(那时尚未册立贵妃)的宴酣之际,李白挥笔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清平调其一》)”这样的传世名句,而杜甫在丈八沟汝阳王李琎的纳凉晚会上无论是人还是诗都呈现出一种拘谨、木讷甚至惶恐。或许这是胆汁质与抑郁质的不同,也应该是诗仙与诗史的区别吧。

(未完待续)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