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09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金山卫第四版:大石头
2021年09月30日

我爱金山卫

(接上期)

八、十字街及有关的主要街道

我们现在乘公交车,在学府路上有一个车站名为“十字街”,处于学府路与卫清路的交叉处。实际上,原金山卫城的十字街不在这里,而在学府路西侧老卫清路上的第一个十字交叉街,以四座砖桥为界,是原卫城的中心点,这里有金山卫指挥官员的办公官署。出南砖桥(又名定南桥)至南城门止名南安街(又名前千户所大街);出北砖桥(又名迎恩桥)至北城门止名北泰街(又名后千户所大街);出东砖桥(又名通政桥)至东城门止名东平街(又名左千户所大街);出西砖桥(又名明刑桥,清代改称广安桥)至西城门止名西靖街(又名右千户所大街)。有个成语叫“国泰民安”,意为国家太平,人民安乐。当年“南安街”、“北泰街”的命名,其初衷也是出于此意。至于“东平街”、“西靖街”中的“平”、“靖”两字,都含有平安的意思,它们是近义词。这样看来,我们的老祖宗将卫城的四条主干街道如此命名,含有祈求国家太平、人民安康的良好愿望,其用心可谓良苦。今天,原十字街周边分别有南安路、北泰路、东平路、西静路,这是借用古名,而将“街”改为“路”,将“靖”改为“静”,且方位已完全不同。“靖”与“静”同音,意思也有相近之处。大概给路命名的有关人员认为“靖”字不通俗,所以用一个同音字“静”代替。实际上,保留古名,仍用“靖”字,更富有历史文化价值,更能激发人们的乡思之情。卫城内除了这五条主街外,还有一条庙前街(相当于现板桥路,但不尽相同),在东平街、西靖街北面,因其后面多庙宇而得名。城内以十字街为中心,联络六街和四门的共有43巷,逞棋盘状分布:东平街7道,西靖街6道,南安、北泰街各8道,东、西门巷各3道,南、北门巷各4道。

九、公署显赫座城中(卫城内的帅府、卫治和千户所治)

明、清时期,金山卫城内的公署建筑主要分两大板块,一是金山卫总督治所,原名帅府,座落在金山卫城十字街的东南;还有一个板块金山卫治公署和清朝建的金山县治,建于卫城正中十字街内。另外还有察院、抚监、金山营参将(游击)署、守备署、演武厅、千户所治事厅、军储南仓大使署、盐课司署、军器局等相关建筑分散于卫城内,个别在城外。这里按建造的时间先后简要介绍如下:

(1)金山卫治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由方鸣谦指挥筑城同时建造,居卫城正中十字街中左,周围有高墙。中为治事厅名“勤政堂”;厅左为经历司,右为镇抚厅;左边为吏户礼房,是官员讲学习礼的场所;右边为兵刑工房;前为仪门,二门,又前为谯楼,俗称鼓楼;东南有执掌出纳文书的经历宅12间,西南有吏舍30间。厅后过穿堂即庖舍斋宿所,后堂及厨房、书斋等;北为预备仓、架阁库,东北隅为旗纛庙。废于清初战事。金山建县后改建为县治。

(2)帅府(原称金山卫公署)在金山卫城南水关内,明正统七年(1442年),都指挥使盛琦为驻扎金山卫防倭而建。明正德时,改称总督府。治事公署名为“德威堂”,后来又改名为“公正堂”,由都督(即总帅)坐镇,兼管福建、浙江等省的海防事宜。大堂高大宏伟,前有仪门、二门、大门三道门;堂之后有穿堂,通总督住宅。堂左、右各有掾房,居有副官。帅府里面还有园林、池塘、小桥、亭台以及厨房、浴室、客馆等,设施十分完备。总督府的左边建有察院,治事厅四间门面,宽广深邃,前面门户也有三道,旁边还有侧门。厨房、浴室及仆役宿舍建于两旁。明嘉靖中期,苏松参将坐镇,改为参将府。至清乾隆年间,仅存地基。清同治年,为清军东南营地。民国期间,名钱家宅基。解放后,属金卫村一队农田。现为石化厂区园林管理处园地。

(未完待续)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