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家村——
“形散神不散”的都市村庄
□记者 鲁学静 公维同 通讯员 王萍
2013年,杨家村经济合作社成立;
2015年,杨家村1015户村民全部完成农转非;
2021年,承载着杨家村记忆的村史馆迎来开馆。
……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昔日的村落演变为城市,村庄变小区,村民变居民,山阳镇的杨家村也不例外。如今,杨家村空间形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也都动迁,“杨家人”却始终“形散神不散”。其中之缘由莫过于杨家村历届党总支既注重“经济富民”,也重视“精神富民”。
杨家村经济合作社成立(资料图)
1、发展经济强信心
上世纪九十年代,杨家村村办企业18家,迎来大繁荣。1997年,按上级部署,杨家村实行“村办企业转自”制度,动产转自,不动产出租。“我们杨家村的改制是成功的。”时任杨家村党总支书记王志兴骄傲地说,净资产1300多万元,我们成立工作小组深入走访企业,教育企业不可流失集体资产,并发动职工入股。
当时,杨家村企业量多且闻名遐迩。如地毯厂、印刷厂、汽车厂,其中地毯成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御用”产品,杨家村地毯厂获评上海市地毯厂第三名。
2006年,杨家村率先成为上海市村务理财监督委员会试点村。村务监督委员会由党小组组长、退休干部、村民代表构成,每个月召开两次会议,严格审查大小经济账目,并实行“四议两公开一表决”制度。
村委会严格控制一切非生产性开支。比如,接待费用不准涉及烟酒消费,吃饭不准赊账。“这一年,村委会终于拥有第一部公务用车,而且是打官司赢来的。”72岁的王志兴乐呵呵地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和兄弟村相比,我们还是贫困村,到1996年,全村可支配收入达300多万元。又如,涉及到单笔5万元以上的支出,需经济合作社社员、村务监督小组、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大会共同商议。“一个村跟一个家庭一样,为了家庭好,每一位成员都要严格履行义务。”前杨家村党总支书记姚金源说。
物阜民丰的杨家村,在2013年成立金山区第一家经济合作社,集体资金9500多万元。次年3月18日,全体村民(股民)享受到第一次分红。经济的稳健发展,分红也实现了8连涨,从2013年的每股12元、总分配额144万元,增加到了2020年的每股16元、总分配额196万元,为全区最高。八年来,全村分红金额累计1399万元。
2002年,杨家村与七一村合并,取名杨家村,全村社会土地面积5500亩,当前,已征用土地4950亩,备用土地440亩,农用土地110亩。
“经济富民”面临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难的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杨家村“蹚出”条新路子——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现任杨家村党总支书记陈春花介绍,坚持用活资金和盘活资源相结合,审时度势在新城区、工业区投资购买商铺和厂房5000多平方米并出租,实现年增加收入百万元以上,并参与镇城公司投资。杨家村全力盘活老厂房,建成“以商引商,招商引资,强化文化品牌”的村级开乐文创园。
截至目前,落户杨家村的企业296家,上缴利税超过1.9亿元,政府对村的招商引资奖励达2192万元,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2020年,全村可支配收入1018万元。
杨家村村史馆揭牌
现金分红
2、留住乡愁聚民心
杨家村全村区域面积4.27平方公里,户籍数1015户,总人口2709人,9个村民小组。1999年,杨家村“打响拆迁第一炮”,村民“上楼”,集中入住杨家村小区。2015年,杨家村村民全部完成农转非。
“户在人不在”是杨家村的典型特征。目前,杨家村动拆迁1000多户,全村人口分散在100多个小区。比如,第三小组100多户、300多人散落到金山、浦东、浙江等地的46个小区。
鉴于此,杨家村着手编纂村民通讯录、举办“‘乡’约星期六回乡看变化”活动、开茶馆、建村史馆,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村委会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将9个小组村民的联系方式编纂为通讯录。2014年,杨家村上线《手机报》服务,每月1号和15号为每户发送村务通知。就防电信诈骗、防台风、提醒疫苗接种、村里文化活动等情况另行通知。
一早,位于龙皓路的杨家村七一老年活动中心茶馆里热闹非凡,“茶友”们围聚一堂品茶、聊天……“雷打不动,每天早晨5点30分我就到这里喝茶。”家住海趣小区的56岁村民王清身体抱恙,依然每天骑行15分钟到此,“小区也有茶馆,但喝茶的人大多不认识,这儿是‘熟人圈’,共同话题多,交流乡村乡情,精气神儿好了,病情都好转了。”
其实,2019年以前,王清一直在杨家村村委会附近的老茶馆喝茶,当年该茶馆被拆迁,合并到此前的七一村茶馆。如今,为了追寻旧友,他“舍近求远”。
村民近悦远来,在茶馆议事、交流情感……“在这里,我们共话村里的大情小事,3月18日分红、重阳节发油……”现年84岁的陈志仁一边品着红枣茶,一边喜滋滋地说,杨家村是全区名列前茅的行政村,作为杨家村的一份子,我太骄傲了!
茶馆是心理上具有接近性的村民了解乡情的窗口,是浓缩版的小村庄,是典型的熟人社会。杨家村两委委员杨丽萍介绍,茶馆是乡里乡亲走动的纽带,也是村民与村干部保持联系的载体。
今年3月,杨家村创建“留住记忆的空间载体——杨家村村史馆”。村史馆是在原老厂房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并保留了部分厂房元素,占地面积达350平方米。馆内陈列着1400多件老物件,这些物件来自于五金厂、开关厂、印刷厂等村办企业的工业产品,还有一部分为展现农耕文化的农具。
得知村委会筹集老物件的消息后,村民踊跃献出自家的“宝贝”。“这个锈迹斑驳的物件为第一代喷雾机,生产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完全手动操作。”61岁的顾巧龙告诉记者,“我原为杨家村村民,现是向阳小区居民。村委会组织杨家村村民参观村史馆后,就把跟随我历经几次搬迁的‘古董’拿出来,让下一代人多了解过往。”
“这是1951年的土地房产所有证,当时金山隶属松江县。”78岁的朱金法手指着房产证说,村史馆刚落成,我就想着把它捐出来。作为杨家村的一员,我有责任献出一份力量。
如今,茶馆与村史馆本质上成为村民与杨家村联系的“社会链接”。陈春花表示,记录着杨家村历史发展脉络的物件、承载着杨家村成员记忆的村史馆,将成为子孙后代探寻杨家村精神的物质载体,也将进一步增强村民对杨家村的情感认同,共筑杨家村发展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3、党的关怀暖人心
其实,早在1994年,杨家村就在全市率先推进“凝聚力工程”。是年起,党组织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即每位党员联系3户村民,村两委班子人员联系重点户、特困户。2003年,村民张青(化名)遭遇车祸,自此卧床不起。当时孩子刚出生三个月,妻子又无奈改嫁。母亲负责照顾他和儿子,整个家庭的收入仅靠父亲务工。得知情况后,村委会每年资助2000元,党总支与张青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当时,王志兴每年资助1000元,一直延续到2010年退休。此后,姚金源接过“接力棒”,并持续到2017年退休。今年,张青儿子已考上大学。
杨家村将经济发展的果实分享给村里的在读大学生和困难学生。2004年起,村里开展奖学助学活动,每年资助每名学生600元至1000元。“每个学生都是明天的希望,都是我们杨家村的希望。”陈春花说。据统计,自杨家村实施奖学助学以来,受助学生1279人次,发放奖学助学金120万余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杨家村还为老年人发放专属福利:65岁以上每人1元/天、90岁以上每人300元/月、重阳节发油、中秋节发月饼、茶叶补贴、理发补贴……每年发放村民各项福利支出100多万元。
杨家村同样注重提升乡村“里子”,不遗余力厚植“文明沃土”。党总支探索管理新模式,组建以来沪人员党员骨干为核心的“老乡亲港湾”队伍,通过“老乡管老乡”工作模式,让来沪人员成为“新杨家人”。党总支涵养文明新乡风,制作“美丽家园手册”,2015年起,杨家村每年举行“爱岗敬业”“敬老爱老”“三好家庭”等评选活动。
2016年,“踏实奋进勤俭富民”的杨家村精神被写入村史。依托杨家精神,“杨家人”擘画了凝心聚力的美丽画卷。70岁的周仁忠精神矍铄,是村里出了名的志愿者“老将”。在金山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期间,老周每日步数达到15000步。老周原为杨家村村办企业厂长、班子成员,一辈子扎根杨家村。当记者问及是否打算退出志愿者队伍,老周笑了起来:“我打算做到政策限定的最高年龄。”
姚金源,退休后成为村务监督小组成员。“退休了,我还能得到群众拥护,为群众做事,干起来是有底气的。”
如今,杨家村党总支共有113名党员,下设5个分支部,6个党小组,村两委推进“我为大家做好事”“爱家志愿者”“好人公园”等系列“凝聚力”项目。
“我们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真心真情地关心人、了解人和凝聚人,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里。”陈春花说。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