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0年04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七版:文史
2020年04月10日

谋士张良

□王栓柱

 

西汉初年,刘邦手下有三个人非常了不起,他们为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没有他们,可能就没有西汉政权的建立。这三个人分别是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个人被后人称为“汉初三杰”。面对他们,一向骄傲自信的刘邦都自称“吾不如”:“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在这三个人中,张良位列第一,是“汉初三杰”之首,而且张良是西汉初年众多功臣中,为数不多能得善终的人,后来韩信被杀,彭越被杀,黥布被杀,萧何被囚,同为开国功臣,张良却能得以善终,他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地方。

1.出身贵族  五世相韩

张良出身贵族,他的祖父、父亲做过韩国五代国君的相国,后人称张良家族“五世相韩”。其中张良的祖父名叫张开地,先后做过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哀王的相国。张良的父亲名叫张平,先后做过楚釐王、楚悼惠王的相国。楚悼惠王23年,张平去世。张良的父亲去世后二十年,韩国被秦国所灭。张良当时年纪不大,还没有到能做官的年纪,国家就被他国灭亡了。虽然张良未能在韩国做官,但是良好的家庭背景,为他后来的人生经历奠定了基础,张良后来表现出来的爱国、多谋、知足、低调、善于自保等特点,与他的家庭背景不无相关。张良的祖父、父亲一直做韩国的相国,这在张良的内心深处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张良一直对韩国怀有深切的感情,后来韩国被秦国所灭后,他不惜一切代价,要为韩国复仇。深切地热爱自己的国家,对自己的祖国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这是张良早期最突出的表现。

2.血气方刚  为国复仇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派内史腾率十万大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攻破韩国首都郑(今河南新郑),韩王安被俘投降,韩国灭亡。在秦统一六国的战争中,韩国是第一个被灭的国家。

作为韩国的贵族,张良家族显赫。韩国被灭的时候,张良正直血气方刚的年龄,原本打算学有所成后一心报国,结果还未等他展示自己的才能,国家被灭了,同时被灭的,还有张良心中熊熊燃烧的烈火——那是照亮人生梦想的火光。伴随着韩国的灭亡,张良心中的光亮也灭了。

于是这个年轻人,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张良的弟弟在韩国被灭后不久就死了,张良没有厚葬弟弟,而是遣散家僮300余人,把家里剩下的所有钱财拿出来,高薪聘请了一个大力士,造了一个120斤重的铁锤,并训练这个大力士准备寻找机会刺杀秦王嬴政。后来六国统一后,秦始皇到东方巡游,路过博浪沙,张良感觉机会来了,他与大力士到博浪沙,埋伏在人群中,看到秦始皇的车队,傻眼了——因为秦始皇为了避免被人刺杀,用了很多辆一模一样的车,外面的人根本不知道秦始皇乘坐在哪一辆车上。于是张良他们就随机选择一辆做为袭击目标,大力士扔大铁锤过去,砸中了副车——刺杀就这样失败了。秦始皇大怒,就在全国大肆搜捕,紧急搜寻刺客。张良于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今江苏徐州)躲藏起来。

3.尊敬老人  桥下拾履

躲在下邳的张良,低调生活,不敢惹事,有一天他闲来无事,在一座桥上散步,遇到一衣着俭朴的老人。老人看了张良一眼,故意把鞋子甩到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嗨,小子,下去把鞋子拿上来。”张良愕然,准备打那个老头一顿,但是看着这个老人年迈,强忍着心中的怒火,到桥下把鞋子给老人拿了上来。这个怪老头却对张良说:“给我穿上。”张良想反正已经帮他把鞋子捡上来了,而且这个老头年龄那么大了,就忍住怒火,跪下来给老人把鞋子穿上。然后这个老头微笑着扬长而去。张良看着老头的背影,感觉很诧异,就在原地等着。果然,老头走了一里地之后就返回了,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可以教导教导。五天以后天刚亮时,跟我在这里相会。”张良隐约感觉这里可能有“故事”,就跪下来说:“好的。”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去到那里。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老人离去,并说:“五天以后早早来会面。”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老人离开说:“五天后再早点儿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像这样才好。”老人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就会发迹。十三年后小伙子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便走了,没有别的话留下,从此也没有见到这位老人。张良带着书回去了。天亮时,张良一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张良从这本书里受益匪浅。

十三年后,张良发迹,来到谷城山下,果然看到一块黄色的石头。于是后人就把那个老人称为黄石老人。

4.机智过人 屡出奇谋

张良一生体弱多病,没有参加过战争,所以也就没有在战场上立下过战功。但是,张良向刘邦出的计策,起到了战略决胜的意义。所以一向骄傲自大的刘邦称张良都是称其字“子房”,从来不直呼其名,以显示对张良的尊重。

在灭秦的关键一战——峣关之战之前,刘邦想用自己的两万人强攻秦军,张良献计,说峣关守军实力强大,我们还是要小心点。峣关守将是屠夫的儿子,一般市侩比较看重金钱,咱们贿赂他,他一定会投降。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峣关守将收了重金之后,果然投降了刘邦。后来汉军乘峣关守将投降,出其不意攻击秦军,大败秦军,拿下峣关,进入咸阳。

刘邦到咸阳之后,看到数不尽的财宝和美女,就挪不动脚了,不想走了,开始享福了。樊哙劝谏刘邦出去居住,刘邦不听。张良说:“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刘邦这才很不情愿地离开咸阳,回军霸上。张良的这个建议太有战略意义了,如果刘邦图一时享受,住在咸阳不走了,项羽带着大军一来,就会把刘邦和他的军队“一窝端”。

张良还有很多次出谋划策,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比如鸿门宴,张良的计策救了刘邦一命,也救了西汉王朝一命。比如争汉中,汉元年(前206年)正月,刘邦做了汉王,统治巴蜀地区。汉王赏赐张良黄金百镒,珍珠二斗,张良把它们都赠送给了项伯,希望项伯在项羽面前美言几句,为刘邦争取一块地——汉中,项羽听从了项伯的请求,就把汉中赐给了刘邦。这个地方太重要了,后来的楚汉战争证明,汉中是刘邦最可靠的根据地和大后方,为刘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战略物资和兵源,所以屡败屡战的刘邦取得了楚汉战争的最终胜利。

5.淡泊名利  功成身退

淡泊名利是张良的一大特点。早年的时候,他为了给韩国复仇,散尽家财高薪聘请大力士。后来为了给刘邦讨一块地,张良就把刘邦赏赐给自己的金银财宝都给了项伯。这些“散财”举动,都是有着背后更为深远的意义,张良为了实现理想抱负,舍弃了这些身外之物。

汉六年正月,刘邦大封功臣。张良没有战功,汉高祖说“运筹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地三万户。”张良推辞:“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于是刘邦就封张良为留侯。当时,在张良受封之前,封食邑最多的是曹参,封了一万六百户,其次是周勃,封八千一百户,再次是萧何,封八千户。刘邦对张良封赏,一封就是三万户,而且是“自择齐地”——就是说你随便选,看中哪里选哪里。这得是多大功劳才能享受的封赏啊。

西汉王朝政权稳定之后,张良一直不肯参与政事,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与赤松子游耳。”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的意愿跃然纸上。

张良就是这样,靠着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获得了黄石老人的馈赠,靠着奇谋妙计,为西汉立下了汗马功劳,靠着淡泊名利的心态,得以善终。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