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2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张堰社区报第四版:留溪苑
2019年02月28日

张堰轶事

浅谈张堰的名门望族(节选)

□梁向东

张堰的汪家是名门望族,他们祖上从安徽迁徙而来,与浙江建德汪氏是同根同源。在南湖头现在还有汪姓后人和房子,在张堰还有族长,定时举行家族聚会。

老张堰人都知道,张堰板桥原来的位置在张堰大街,连接中大街和西大街。因为要配合上海石化厂区建设,在最近的一次(1984年-1985年)重建中,移至今址,并将原来的汪家弄改造、拓宽,建成了新华路。汪家弄,因汪氏世居于此而得名。原是张堰一条最能体现江南水乡小镇风貌的弄堂,与江浙很多名镇风格类似。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汪协源民信局在张堰设立分号,故址在汪家弄西口(靠近南湖头,汪家弄的东面出口在小桥河,现为留溪路)。

1980年后,我调到至张堰工作,每天必经汪家弄去市场买菜。幽深的弄堂,鳞次栉比的店铺,古色古香的房屋,熙熙攘攘的人群,构成一幅江南水乡温馨和谐的画面。每到晚上,人在弄内走过,昏暗的路灯洒下黄黄的光,身影投在街路上忽长忽短,幽深的弄堂里充斥着静宓的气氛。汪家弄西弄口接南湖弄(现为新建路北段),东弄口连哑子桥(跨小巧河),过桥可到尚书浜。当时南湖四周都是小商铺,各种特色小吃是孩子们的最爱。

张堰汪氏的先祖汪华(586年-649年),本名世华,归顺李世民后,为避讳,将名字由世华改为单名华,字国辅,号英发,歙县登源(今绩溪县汪村)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汪华幼年丧父,随母投靠外公,拜南山和尚罗玄为师习武,后参加郡府官军,以英武智勇深得将士拥戴。隋末率众起义,占据歙州,相继攻下宣州、杭州、睦州、婺州和饶州,号称吴王,六州赖以平安十多年。唐武德四年(621年)败于王雄诞,奉表归唐,诏使持节,总管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上柱国,封越国公;贞观二年(628年),奉诏晋京,授左卫白渠府统军;十七年改忠武将军、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十八年,太宗征辽,命其任九宫副监;后病殁于长安。汪华生九子,长子建,朗州都督府法曹;次子璨,与建双胞胎,费州、涪州令;三子达,以征贺鲁、龟兹、高昌功,袭封上柱国、越国公;四子广、五子逊,皆任左卫府飞骑尉;六子逵,薛王府户曹;七子爽,歧王府法曹;八子俊,郑王府参军;九子献早卒。

汪华后裔分九支繁衍,其后裔遍及江南数省及海外,真所谓“十姓九家汪”,“新安之族汪为巨”。汪华后代有一支(为三十六世孙)迁徙到西塘,再迁徙至杭州,最后迁徙到华亭之漕泾。汪氏明清时迁徙至张堰,其中汪志毅(字健行)与弟腾凤(字耕莘)创同善堂,筑朱家溇堰和高蒋泾堰,为地方行善,深受百姓拥戴。他们的后代有汪梦雷、汪奏云、汪逢尧等。汪逢尧,子同吉,号味经,廪生,历新阳、吴、震泽等县训导,著有《亦园存稿》,73岁卒。汪逢尧孙子汪培(字直庵),在甪里村西建筑别墅。汪氏后裔还分别定居于松隐、钱圩等乡镇。民国初,在重辑张堰志的过程中,汪钟寿和俞骥超、周启藩、张孝章、陈世昌等还承担了寻访工作。

古时,人们对有文字的纸充满敬意,认为有字的纸具有灵性,不得随意毁弃,必须以火将之送上天界,便有了焚烧字纸的敬字亭、纸炉庙、惜字局、字库等设置,成为儒家思想在寻常百姓生活中最淳厚亲切的表现。明清之际,惜字、敬字的风俗随着先民垦荒的脚步逐渐入移,一座座的亭塔也陆续在各地出现,其中以书院、文昌庙以及文人雅士所居的园林等处最常见字亭、字库建筑。汪氏在张堰除了建有同善堂外,还建造了惜字局。原在湿香庵中,庵侧有字库,咸丰十一年毁,同治年移设武庙殿左。光绪三十一年改设留溪小学堂。汪钟寿修葺其祖先所建字库,后因故焚毁。

近年来,随着知识的普及与废纸回收观念的兴起,字纸已不具神格,而字亭、字库、字炉庙等也多斑驳倾圮、张堰原有的字库、纸炉庙昔日风光也已不复见。

(未完待续)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