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5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金山史话
2018年05月25日

金山名人(三十五)

唐寰澄,1926年出生于金山朱泾镇,1948年毕业于上海国立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结构组,毕业后供职茅以升先生创立的中国桥梁公司武汉分公司,参与了武汉长江大桥的初步方案设计。1954年,国家在各建筑设计院和各大学建筑设计系中征集长江大桥桥头堡美术方案,全国上报了25个方案,由茅以升和杨廷宝等建筑专家评定出一、二、三等,上报中央。最后,周恩来总理批准唐寰澄的方案为首奖,作为采用方案。此后,唐寰澄还参与了武汉长江大桥深水基础结构的设计,为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的建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现代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

唐寰澄像

武汉长江大桥模型图

 

唐寰澄,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建筑设计方案征集活动中,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唐寰澄方案”为首选,作为采用方案,为新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的建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后,他还参加过重庆、枝城、九江等地的长江大桥及济南黄河大桥的施工技术指导工作,为大桥的建成立下了汗马功劳。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荣获广西桂林雉山桥设计方案奖。退休前任中铁大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8年,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最高奖——桥梁大奖,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现代著名桥梁专家。

 

良好家教  勤奋攻读

唐寰澄1926年9月29日出生于金山朱泾西林街298号一幢四开间二进二层的唐氏宅院内。唐寰澄之所以能在桥梁方面获得巨大建树和成就,这与他出身名门世家,祖父辈良好的家教分不开。

唐寰澄的祖父唐思齐是一位妇科名中医,为唐朝御医唐羲之的后裔。祖父在行医的同时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任金山县救火会会长、救济院院长、县教育委委员、县戒烟委委员、中医协会监委、朱泾小学校董等职。1937年因拒绝担任日伪县维持会长,躲避到乡下,后遭汉奸告密而被杀害。

父辈没有继承祖传的中医事业,而都改学工科。父亲唐杰就读于上海同济大学机械科,伯父唐英留学德国学建筑。父亲大学毕业后,曾在上海办“秉联铁工厂”。抗战胜利后,受任朱泾地区行政负责人,遂于1946年退出“秉联铁工厂”。是年内战又起,国民党拉壮丁、收军米,唐杰不愿施如此暴政于百姓,未及半年,就辞官为民。在自家宅院的后园开发3亩地,办了一个新型小农场,取名叫“东园畜植场”,亲自下田种植农作物新品种,畜养家禽,在当地民间颇有好评。新中国成立后,曾任1949、1950年两届金山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代表。父辈的选择为唐寰澄的人生道路指导了方向,树立了榜样。外公黄芳墅是晚清秀才,民国江苏省议员,也是金山名人,古文、诗词、书法甚好。因住在同一个古镇,唐寰澄受其影响颇大,从小耳濡目染,使他一生受益匪浅。

唐寰澄熏陶于良好家庭环境,加之自幼才思敏捷,聪慧好学,他博览群书、勤学苦读,在学业上突飞猛进。1944年,唐寰澄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国立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结构组。1948年毕业后,进入茅以升创立的中国桥梁公司工作,为他成为我国现代著名桥梁专家搭建了成功的舞台。

总理亲点  方案获选

唐寰澄一生最值得骄傲的是,在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中能名列鳌头。

那是1953年4月,铁道部成立了武汉大桥工程局,当时还被称为“小唐”的唐寰澄进入大桥局,负责大桥的基础工程设计。

举全国之力建长江大桥,人才齐聚一堂。中央要求,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原则需是“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的统一,针对这一主题,全国展开建筑方案征集工作。

“社会主义内容理解为一切为人民着想,至于什么是民族形式的桥梁,我对之并无经验。” 唐寰澄在所著的《中国木拱桥》一书中有着这样的回忆,工作逼得他随时随地在相关领域里收集资料,最后自然地走上桥梁史学和美学的道路,虽然他只是一名桥梁结构工程师。

正当武汉长江大桥开始设计工作期间,《清明上河图》首次在北京故宫展出,唐寰澄一眼就看中了图中的“贯木拱虹桥”,他仔细研究测算,得出该桥的跨度、结构等数据。

1954年夏天,28岁的唐寰澄初生牛犊不怕虎,在武汉长江大桥总体设计组内,参与了大桥桥头堡设计方案的角逐。唐寰澄经过深思熟虑,在设计武汉长江大桥的时候,便借鉴了《清明上河图》中“贯木拱虹桥”的思路,参详这座古桥并关注桥梁建筑本身,而不是附加物。唐寰澄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向设计组提交了这份设计方案,这份方案为全部入选方案的最后一名,编号被定为25号。设计方案上交后,由茅以升和杨廷宝等建筑专家在这25个设计方案中评定出一、二、三等奖。经评选,唐寰澄上报的25号方案被评为三等奖,并与其余24份设计方案一起上报中央作最后审定。1955年初,周恩来总理亲自参选,从所有设计方案中选中唐寰澄的方案作为采用方案,并批准唐寰澄的方案为首奖,评价该方案为实用、经济、美观。

原来,唐寰澄的桥头堡设计借鉴了清代黄鹤楼“攒尖顶亭式”建筑风格,符合中国化民族特色的设计要求,适应了主桥的环境、结构、形式、技术,表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朴素之美。

据了解,大桥的主要结构是苏联式样,两岸的桥头堡则是中国民族建筑风格。1962年发行的2角人民币,同样采用了唐寰澄设计的图像。难怪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清华大学对其学生说:“这次方案,建筑界败于年轻的结构工程师之手,在建筑思想上值得进行检讨。”

此后,唐寰澄还参与了武汉长江大桥深水基础结构的设计,为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的建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跨海交通  率先提议

继武汉长江大桥后,唐寰澄对桥梁事业的热爱和钻研精神有增无减,他又先后参与了南京、重庆、枝城、九江等处的长江大桥及济南黄河大桥等建设。

唐寰澄感到,随着我国国力的强大,中国桥梁事业必须创新。1989年,时年63岁的唐寰澄向中央提出了超前的建议:建设沿海高速公路和铁路,以及研究中国渤海、琼州、台湾三大海峡跨海交通工程。

当时,唐寰澄以普通百姓的身份,上书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建议将三大海峡的前期工作纳入“八五”重点计划。唐寰澄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现代科学发达,造跨海大桥的设想不是空想。”跨海大桥投资较高、技术较复杂,需要一定的时间做准备,所以建议要超前动手,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做前期的调查论证。不过,因为建议太超前,当时的国家计划委员会给其回复说基本同意这些观点,但“为期尚远”。这个大胆设想一直到几年后被人们记起重提并逐步实施。

然而,仅事隔短短几年,琼州海峡跨海交通工程前期工作启动。那是1994年,作为琼州海峡工程的建议者,唐老受聘广东虎门技术咨询公司,任琼州海峡跨海交通工程前期工作项目负责人,一直干到2002年8月。在此期间,他主持完成了规划方案、预可行性研究和工程可行性第二阶段报告。因年事已高,12月二次退休返回武汉,2003年3月再次受聘为大桥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仍继续追寻中国三大海峡跨越工程的伟大梦想。

唐寰澄曾说:“我国三大海峡交通工程的最后完成,估计自己是看不到了,但幸逢中华盛世,将在有生之年不遗余力地推动我炎黄子孙共同愿望的实现”。晚年的唐寰澄仍一直致力于跨海大桥的研究,给世人留下宝贵的遗产。他辗转各地考察,历经十年心血著成《世界著名海峡交通工程》一书,该书收集了世界上已涉足跨海交通工程国家不同时代的有关技术资料,记录了世界上五大洲及洲际44个著名海峡已建、筹建和设计中的桥、隧跨海工程项目,详细介绍了其规划、设计、施工各关键环节的解决历程和具体方法。这部著作,对国内外从事跨海交通工程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从古至今,谁都知道,有固定式的跨海联系要比没有的好,汉朝的薛广德就说过,“乘船危,就桥安”。跨江、跨海造桥,不但可行,而且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唐寰澄为此作出了努力。

 

爱桥写桥  “桥痴”一生

唐寰澄先生一生与桥结缘,不仅在桥梁结构的设计上造诣很深,而且为了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他广泛地总结、宣扬、普及桥梁方面的有用经验,著作颇丰,饮誉海内外。

唐寰澄先生一生爱桥、建桥。他不仅是个桥梁设计专家,同时也是一位难得的桥梁美学专家和桥梁史学家。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桥梁建设刚刚起步,古桥多,新桥少,除钱塘江大桥之外,可以说在建桥方面毫无经验可谈。刚大学毕业的唐寰澄面对此情此景,觉得自己责任重大,便暗暗下定决心,要为中国的桥梁事业作出一番贡献。于是,他博览群书,研读了大量的古籍,秉承了古人的建桥精髓。为了积累第一手的资料,他走访了无数大桥小桥,把每座桥的资料研究透彻,然后再去实地考察核实。为了更好地研究国外的桥,唐寰澄特地去学了英文;看了德国的桥后,他又专门学了德文。研究对比之后,他发现日本的桥是德国风格,中国的桥是英美风格,唐寰澄又于1980年被单位派赴日本学习。就这样,他不断开拓创新,把国外的东西引进到中国,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桥梁结构的设计上有了很深的造诣。

唐寰澄爱桥就写桥,1957年他出版了《中国古代桥梁》(中英文对照本)。1981年他出版了《桥》一书,当年就获得首届全国优秀图书奖。之后,他应美国国家运输科学研究学会组织邀请,代表中国参加了由16国专家出席的研讨会,并共同撰写《世界桥梁美学》一书,1991年出版后,唐寰澄获得美国国家工程师学会特别奖。唐寰澄于2000年撰写和出版《人间万古彩虹飞——世界桥梁趣谈》一书,内容涵盖古今中外桥梁科技“奇花异草”,亚、欧、美、澳的桥风人情,笔法苍劲幽默,读来引人入胜,于2001年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1978年,83岁的中国桥梁先驱茅以升因年事已高,提名唐寰澄任《中国古桥技术史》副主编,总撰全书。该书于1982年完成。1983年,唐寰澄再受茅以升之托,续写桥梁建筑专家罗英未完成的《中国石拱桥研究》,该书于1993年出版。2008年5月,由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主办、天津大学承办的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第十七届颁奖大会在天津举行。82岁的唐寰澄荣获年度最高奖——茅以升桥梁大奖。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2010年1月,唐寰澄所撰写的《中国木拱桥》一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凝聚着他巨大的心血。该书即将完稿时,他因连日的劳累而病倒了。休养数月后,待身体状况稍有好转,他又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对桥梁事业的无比挚爱,坚持完成了该书。2011年1月,他又再版了《中国古代桥梁》一书,在原有的内容基础上,通过搜集整理,增添了不少新的宝贵资料。

唐寰澄为我国造桥事业倾注了毕生的心血,用他自己的话说,从年轻的时候,被人称为“小唐”,到中年被称为“老唐”,再到老年称为“唐老”。可以说,我为造桥付出了大量心血。2004年,唐寰澄还曾写信给海南省委、省政府领导,自荐为跨海大桥再出一把力。直到2006年,唐寰澄患脑栓塞并中风,半身瘫痪,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他依然关心国内桥梁建设的进展。唐寰澄曾表示,死后骨灰撒进长江,一是不想占用国家土地,二是他对长江、长江大桥有着很深的感情。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