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3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金山史话
2018年03月02日

抗清明将沈犹龙

抗清复明 以身殉国“天子守国门 君王死社稷”始祖沈犹龙和《沈氏家谱》——沈犹龙第十三世孙沈礼行

□沈永昌 何永文

沈犹龙(约1580—1645年),字云升。明松江府华亭县人(今金山松隐乡),祖籍江苏吴县东直镇。万历四十四年文科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广东巡抚。直到崇祯十七年为止。福王即位,召理兵部事,未赴任,归故里葬亲,当时其家在松隐乡望仙桥堍。清顺治二年(1645年),他闻清兵入关,即在当地组织义军抗清,镇守松江城中,八月初三,松江城破,沈犹龙殉难。其子彦甫、韬甫为保护沈氏子孙安全,沈氏其中一支携家眷,以平民百姓身份来到朱行沈家宅基安家,据家谱记载,以沈犹龙儿子彦甫、韬甫始祖来朱行算起,已有400多年历史,现传代至十五世孙。

沈犹龙出身在金山松隐。当时家境贫寒,沈犹龙却自幼好学,年轻时考中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被朝廷任命为浙江鄞县知县。

万历初年,朝廷把勤于政事的沈犹龙征召入京,任命御史,不久便离开京城出任河南副使。崇祯皇帝即位后,立刻将把持朝政的宦官一概废黜。第二年,朝廷召沈犹龙入京,恢复他原来担任的官职。崇祯元年,进太仆少卿,拜右佥都御史。期时,江西妖贼张普薇起兵作乱,沈犹龙领命派遣游击黄斌卿协剿,一举大破作乱的妖贼。由于此功,崇祯皇帝授沈犹龙为起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总督两广军务。期间,两广上下数十万饥民,再加上南海海匪横行。沈犹龙与部下商议,采取“以海为田”战略,他先是对海匪郑芝龙招安,为我所用。郑芝龙收编后屡立战功,一直升到总兵之职。其子郑成功起兵抗清,又击败荷兰收复台湾,成为著名的民族英雄,这都与沈犹龙的善于用才有很大关系。正是由于沈犹龙整饬海防,剿清海匪,再在南海发展渔业,让千百万沿海渔民以海为业,使沧海化为良田,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在地方上留下了好名声。沈犹龙从崇祯十四年起,总督两广军务,任职直到崇祯十七年为止。在其任上,还发生了连南八排瑶大起义,沈犹龙奉命领兵镇压,虽未获胜局,但他领兵阻敌,反映了他对朝廷的一片忠心。

1635年,军寮、马箭等瑶排首先举旗起义,不断袭击官兵,并秘密串连“八排二十四冲”瑶民,多方筹备刀枪弹药和其他物资,准备造反。1639年,终于爆发了八排瑶大起义。数万起义瑶民冲破明军“清巢营”的封锁,攻克连山县城,夺得县印,并出击连州、英德、乳源、阳山等州县,打败两广总督何庭抠派来镇压的官兵,击毙广西参将刘唐衢、阳山守备陈帮对、乳源把总许上操、刘国安、连州吏目黄中选和守备梁陈转等人,声势浩大,震惊朝野。次年2月,新任连山知县朱若迄上任。5月,陈都司提兵驻连山县,企图扑灭起义烈火,却遭到瑶民的反击,陈都司全军覆没,仅以身免。

朱若迄惊恐万分,先后四次上疏朝廷,请兵剿瑶。崇祯十四年五月,明皇帝命两广总督沈犹龙、总兵施王政等,调集楚、豫、闽各省兵合剿八排瑶。而瑶民毫不畏惧,英勇抗击官兵。至次年二月,官兵剿瑶不克,反而被义军斩杀了号称“骁勇善战”的广州副总兵陈鹏、守备黎树绩等头目和大批“敢死士”。朝廷是年五月再调集粤、桂、楚、闽、赣五省数万官兵会剿八排瑶。面对数倍于己之强敌,起义军被迫撤退到深山老林里。官兵趁机攻破里八峒、火烧排、军寮、大掌等瑶寨,焚烧殆尽。而瑶民更加愤怒,奋起反击,给官兵以重创。至是年十二月十九日,官兵剿瑶不克,总兵宋纪“托言师老”,令各营退兵。劳师数万的五省“会剿”以失败告终。

抗清复明 以身殉国

几年后,沈犹龙因父亲去世辞去官职还乡奔丧。在他离任返乡时,当地士大夫和老百姓特地竖起“大中丞沈公纪功碑”,纪念他的功绩。

崇祯十七年冬,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召沈犹龙前去负责兵部事务。沈犹龙因父亲尚未下葬,没有就职,并请求朝廷允许他还乡安葬父亲。朝廷允准了这一请求,沈犹龙故而再次返回家乡。第二年南京失守,苏南一带的官兵望风而逃。闰六月,总兵黄蜚率领一千余艘战船自无锡太湖沿大运河撤退,来到泖湖与吴志葵会合,共同抵挡清军南进。沈犹龙虽在家乡为父母亲安葬,却也早就耳闻清兵的残忍。他拿出家财,与同乡李待同等人一起招募数千名壮士组成义军,与驻守在泖湖的明朝官军百为倚援,坚守松江城。沈犹龙要守住松江城,不使其陷入清军之手,面对的几乎是无法克服的困难。沈犹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面修葺城墙,一面训练义军,立下了誓与松江共存亡的决心。

八月,清军在春申浦(今黄浦江)打败吴志葵等人率领的水军,乘胜进军包围松江城,一场血战迫在眼前。沈犹龙面对强敌,胸中自有一股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沈犹龙年幼时就会背诵的文天祥这首《过零丁洋》诗,此刻又涌上心头,他决心率领义军坚守松江城,战斗到底。

清军开始进攻松江城,箭如雨下,喊杀声震天动地。沈犹龙率领义军奋勇抗击,终因寡不敌众,松江城被清军攻陷,沈犹龙在突围时,身中流矢,当场阵亡。协助沈犹龙守城的官兵在城破之时,也纷纷毅然投水而死。

沈犹龙的壮举连清朝征服者都感到敬佩,到了一百多年后的乾隆四十一年(1776),乾隆皇帝亲自赐沈犹龙谥号“忠烈”,并下诏将他的牌位放入忠义祠享受祭祀。他的事迹还被载入清朝编修的《明史》。

“天子守国门 君王死社稷”

1645年,清兵下江南,沈犹龙率义军抗清。八月初三,松江城破,沈犹龙殉难。据史料记载,明朝不乏忠义之士,为抗清复明,他们不惜献出自已的生命。 

当时朝野就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一说,说的是明朝永乐皇帝从南京迁都北京,原因之一就叫做“天子守国门”。国家受到入侵了,大明天子亲自在第一线守国门。崇祯皇帝当年,北京形势很危急,有人劝他迁都,他不去,有人劝他走,可逃到南京,而他不逃,他登上煤山自缢殉国而死,忠于江山社稷完成了君王死社稷的心愿。

明朝自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来,皇帝从来没有逃出过京城。皇帝就是要告诉天下人,皇帝站在抗敌的最前线,不会后退。这和唐宋的皇帝不同。唐玄宗和他的后代曾经多次逃亡蜀地,南宋朝廷更是不停南迁都城。而明朝的皇帝都是很有骨气的,从来没有南迁过,崇祯皇帝直到最后一刻仍然坚守着北京城,这就是天子守国门。至于君王死社稷就是国家覆灭,君主必须为国而死,最著名的还是崇祯皇帝,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就吊死煤山了。可以说历史上最腐朽的明王朝的皇帝却是历代最有骨气的皇帝,他们不会苟且偷生。 

皇帝只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忠于朝廷的大臣也大多视死如归。如东阁大学士,曾在大明崇祯二年任河南巡抚,率兵勤王的范景文已经连续四天未吃饭,在前一天全家投井而死。户部尚书兼侍讲学士倪元璐全家十三口全部上吊自杀。左都御史李邦华,投水自杀。兵部成德全家上吊自杀,户部吴甘中全家自杀。兵部主事金铉全家自杀……据记载,在明朝官员 全家自杀的不下百家,太监自杀者以百计,北京保卫战守备太监战死在千人以上。宫女自杀者三百余人。另外后宫周皇后带头自杀,崇祯帝嫔妃并不多,基本自杀。明末忠臣、清官、义士自杀殉国人数之多是令人惊讶的!不过明王朝依旧还是灭亡了。作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广东的沈犹龙,在朝廷即将灭亡时,举义旗抗清复明而战死也尽到了忠义之责。

始祖沈犹龙和《沈氏家谱》——沈犹龙第十三世孙沈礼行

对《沈氏家谱》的考证

《金山县志》记载:沈犹龙(?-1645年),字云升,松隐乡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由鄞县知县累官总督两广军务兼广东巡抚。后归故里葬亲。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他募义军守松江。八月初三日,清兵袭取青浦。至黄昏,其先遣部队至松江城下,伪称总兵黄蜚部下,西门守军受其蒙骗,开门放入。城内预伏清军奸细,此时大呼上城,拔明帜,易清旗,守军顿时混乱,城遂破。义军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沈犹龙死于乱箭之中。是役,松江军民死难者2万余人。(《金山县志》第1036—1037页)

对《金山县志》的记载,我自小有耳闻,以后再读书当教师后,我开始注意收集沈氏世家资料,退休后二十多年来,我对祖先沈犹龙和沈氏世家进行潜心考证,基本摸清来龙去脉。

沈氏世家祖先来自洞庭东山(现属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东直镇),最早定居在金山松隐乡(即原金山粮食局退休职工沈栋林及其父辈的老宅),以后随着家属繁衍和环境变迁,在泗泾、松江、亭林、朱行都有沈氏分支。松隐沈家原有家谱已在1937年被日军烧其住宅时,一起焚毁。现存《沈氏家谱》,是沈氏分支世家家谱,初稿大约写于清嘉庆六、七年至十年期间,约相当于公元1800年至1804年之间。原稿作者为韬甫公六世孙沈连,又名南溪公(公元1762-1805年)。由于他生活的年代是在清朝乾隆后期和嘉庆初期封建专制统治年代,他为保护这一沈氏分支世系中所有族人及其子孙的安全,无法或不宜将彦甫、韬甫之父沈犹龙是明末清初抗清阵亡的明将史实告诉子孙后代。对彦甫和韬甫兄弟二人的身世来历和年岁也隐而不谈,说已失考,其实是怕清皇朝的追究迫害。遂以韬甫公为始祖,来撰写此家谱(因韬甫公之兄彦甫公三传后,不可复考)。至公元一九二四年,韬甫公的十一世孙沈义勇重修增补这一分支世系家谱,当时已是民国十三年,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虽已被推翻,但仍限于各种环境条件,无法并未能对更早始祖进行考证。时至公元1997年,这个始祖来历之谜,在我的努力下,终于揭开了。

我从各种史料和老一辈的传说,以及走访松隐沈氏后裔得知,我们沈家祖先来自洞庭东山,属书香门第。沈犹龙抗清复明阵亡后,韬甫公兄弟二人为避难,以平民身份举家搬迁到朱行东首么就是现在的沈家宅基(今为金山工业区运河村三组)。又据姑母沈义敬回忆说;“幼时,在朱行原沈家宅基东面有桑园,桑园中有二间小屋,应该是韬甫、彦甫弟兄避难来朱行时最早建造的居住地方,房屋很简陋矮小。”以后,先造沈家宅基前埭,房屋虽是瓦房,但仍较矮。再以后,时过境迁,随着家属子孙的繁衍,房子越造越多,其质量、高度也不断提高。从房屋建造发展看,沈家应该是有家底的。在朱行地区老一辈的传闻中,说沈家宅基在朱行有400年历史,曾有绰号“沈万三”(即有土地13000亩),土地多少我无法查考。但从彦甫、韬甫二人的名字分析,不是一般世俗取名,都蕴含德才兼备的贤人之意。尤其韬字,更是兵家术语,所谓韬光养晦、韬略等意。在我记忆中,我的祖父辈沈道铭,在1909年(宣统元年)还办过私塾,取名“兴民学堂”。也就是现在朱行小学的前身。1927年,(民国十六年),沈道铭的堂弟沈道萱在沈家宅基西面还造起“沈氏祠堂”。可见,沈家不是普通人家。

2009年,朱行小学100周年校庆时,校庆筹委会也协同调查考证,证实沈道铭是朱行沈家始祖沈犹龙的嫡传第十一世孙,到我沈礼行这一代已是沈犹龙的第十三世孙了。

(沈礼行:明朝进士沈犹龙第十三世孙,原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金山卫生学校退休教师)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