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7年03月3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金山史话
2017年03月31日

大唐名相陆贽

文学贡献后世评价历史遗迹

陆贽肖像

当年的陆宣公祠

□郁伟新

陆贽(754—805),字敬舆,唐代枫泾南镇陆庄人,为我国古代十大名相之一。

陆贽于唐大历六年(771年)中进士,同年又登博学鸿词科,授郑县尉。复以书判拔萃,补渭南县主簿,迁监察御史。德宗即位后,召为翰林学士,参赞机要,起草诏书,甚得朝廷倚重,号称“内相”。 其间最有影响的事件是在兴元元年(784年),陆贽为了平定民怨,挽救朝廷危机,极力劝说皇帝颁发“罪己诏”,并代替皇帝起草。“罪己诏”真切检讨了皇帝所犯错误,表达了痛改前非的意愿。诏令一颁,全国“四方人心大悦”,叛军阵营分裂,朱滔、朱泚妄图篡位阴谋破产。 贞元七年(791年),拜兵部侍郎,知贡举,主持科举考试。期间,陆贽秉公选士,为朝廷选拔了韩愈、柳宗元、李观、崔群、王涯、李峰、斐度等一大批优秀人才。贞元八年(792年)升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即宰相),成了德宗皇帝时时离不开的人物。

陆贽(754—805),字敬舆,唐代枫泾南镇陆庄人,为我国古代十大名相之一。

陆贽于唐大历六年(771年)中进士,同年又登博学鸿词科,授郑县尉。复以书判拔萃,补渭南县主簿,迁监察御史。德宗即位后,召为翰林学士,参赞机要,起草诏书,甚得朝廷倚重,号称“内相”。 其间最有影响的事件是在兴元元年(784年),陆贽为了平定民怨,挽救朝廷危机,极力劝说皇帝颁发“罪己诏”,并代替皇帝起草。“罪己诏”真切检讨了皇帝所犯错误,表达了痛改前非的意愿。诏令一颁,全国“四方人心大悦”,叛军阵营分裂,朱滔、朱泚妄图篡位阴谋破产。 贞元七年(791年),拜兵部侍郎,知贡举,主持科举考试。期间,陆贽秉公选士,为朝廷选拔了韩愈、柳宗元、李观、崔群、王涯、李峰、斐度等一大批优秀人才。贞元八年(792年)升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即宰相),成了德宗皇帝时时离不开的人物。

贞元十年(794年),陆贽被裴延龄诬陷而罢相, 贬为太子宾客;次年再遭裴延龄陷害,贬为忠州别驾。谪居忠州十年期间,仍心念民生,常收集、考校民间治病药方,编成《集验方》50篇。永贞元年(805年)顺宗即位后,下诏书召回陆贽。可惜诏书未到忠州,陆贽已因病逝世,时年52岁。陆贽病逝后,葬在四川忠州。朝廷追赠陆贽为兵部尚书,谥曰“宣”,后世尊称为陆宣公。

陆贽著有《翰苑集》24卷,另有诗文别集15卷(已佚),《全唐诗》存其诗3首。他还擅长书法,小楷、章草尤见功力。

陆贽的主要思想体现在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军事思想多方面。

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人本治国理念:人主治国,不在天命。唐朝经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山河破碎,战火纷飞,统治集团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都遭到了严重破坏。陆贽辩证地分析了“治”和“乱”的关系,充分肯定了人在治理社会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理(治)或生乱,乱或资理,有以无难而失守,有以多难而兴邦”。陆贽的这种反天命,重人事的进步的历史观,构成了他治国思想的理论基础。

陆贽十分重视民本思想,认为“立国之本,在乎得众”。反复强调人心的作用。为了取得民心,提出国家必须要躬行俭约,要求“均节赋税”来减轻人民的负担。建议德宗“痛自引咎,以感动人心;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并为之亲自起草罪己诏。诏书下,“虽武夫悍卒,无不挥泪感泣”。

求才贵广,考课贵精。陆贽认为能否正确地使用人才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问题。提出了“求才贵广,考课贵精”的重要原则。所谓“求才贵广”就是要求广泛地选拔人才,使人“各举所知”,不仅宰相可以推选官吏,而且台省长官也可以荐举贤能。所谓“考课贵精”就是“按名责实”,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考核,加强吏治的管理,以便高标准地培养统治阶级的官吏。

广开言路,改过求治。陆贽认为要使谏路畅通,必须克服堵塞谏路的九种弊病。要“以求过为急,以能改过为善,以得闻其过为明”,使臣下敢于尽言。认为谏者多,才能表明君主喜欢纳谏;谏者冒犯而不罪责,才能表明君主的宽容度。

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均节赋税。唐中期以后均田制遭到破坏,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为了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日益激化的矛盾,解决国家的财政经济危机,陆贽上疏提出:“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系统地阐述了恢复和发展封建经济改良思想。

养人资国。陆贽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主张保护在生产力中起决定性因素的劳动力。所谓“养人”就是说要使劳动者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有一个从事劳动的条件。他看到了“养人”和“资国”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只有“养人”,充分使农民的个体经济得到发展,发挥他们在生产力方面的作用,才能尽可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使民“富”国强。

军事思想:陆贽虽然没有直接带兵打仗,但在对皇帝的奏议谋划中,主要体现在:

安边治军方面。提出取消各道将士轮番戍守边防制度,改用屯田守边政策。这样“寇至则人自为战,时至则家自力耕”,军事力量必然增强,粮食供给必然充足,避免了轮番征发之苦,又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在边兵使用上,选派士兵“必量其习性,辨其土宜,察其技能,知其欲恶,用其力而不违其性,齐其俗而不易其宜,引其善而不责其所不能,禁其非而不处其所不欲”。建议设立奖惩分明的制度。认为:治理军队,必须要奖惩分明,“赏以存劝,罚以示惩”,勉励有功的将士,严惩邪恶不法之徒。

制兵驭将方面,提出将帅专一,号令统一。认为:“人心不一则号令不行,号令不行则进退难必,进退难必则疾徐失宜,疾徐失宜则机会不及,机会不及则气势自衰。”建议选择文武全备的能臣,设置元帅统军,去除节度使各镇守等,使将帅专一,人心不分,号令一致,进退如意,无往而不胜。还提倡放权,君主不要干预过多。认为,两军相持,抓住战机,刻不容缓。主张给将帅以自主权,可以便于从事,才能使其充分发挥智谋,果敢决策,不失战机,取得胜利。

贮积军粮方面。陆贽注重军粮的贮积、供给和运输。建议采取“就军和籴之法以省运,制与人加倍之价以劝农”,对愿意住在边地的士卒,贷其种食、工具、耕牛,使戍卒忘归,贫人乐徙。既可以有足够的军粮,又可以充实边防,可为长久之计。对征调军粮要权衡轻重,灵活变通,对江淮运粮提出了改革漕运的措施。

文学贡献

陆贽的骈文改革成就显著。在骈文形式与思想内容上均有创新和改革。如:散句双行,运单成复;杂用单句,承转文气;力求通畅,少用典故;加长骈句,加长篇幅;该骈则骈,该散则散。他的骈文,对偶齐整,音韵协调,语言流畅,气势极盛。所写诏书﹑奏议等,善于将诚挚的感情同精当的议论融合在一起,兼有骈文和散文的长处,体现了当时骈文向散文转化的趋势。陆贽的奏议文章,通俗明白,情词恳切,深刻透辟,切中时弊,革除了过去骈体文的积弊,对唐后期和宋代的影响最为深广。陆贽在唐代古文运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知贡举、任宰相时,提拔了韩愈、柳宗元、李观、欧阳詹、刘禹锡等古文运动重要作家,成就了古文运动队伍建设。陆贽的文学成就和对骈文的改革、古文运动的贡献,不仅仅深深影响了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韩愈(陆贽门生)、苏轼、欧阳修等,就连清代的张之洞、曾国藩也推崇备至。

陆贽的诗也有特色,可惜大多已遗失,《全唐诗》仅存其诗3首:《赋得御园芳草》 《晓过南宫闻太常清乐》 《禁中春松》。

后世评价

陆贽是杰出的政治家,主张“均节赋税”,减轻百姓负担,发展社会经济。坚持反贪倡廉,大力整肃吏治。为人忠耿严正,对朝廷直言敢谏。所写的奏议,贵为经邦济世之作。他的《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 《论裴延龄奸蠹书》等政论文章,劝谕皇帝体恤百姓,反腐倡廉,富有现实和历史意义。作为一代名相,业绩彪炳史册。

陆贽又是著名的文学家,学识渊博,尤擅骈文,文思敏捷,其文笔,晶莹如山泉,澎湃如海涛,兼有骈文和散文的长处。陆贽的文章作品,无论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十分精彩。其对骈文改革取得的杰出成就和在古文运动中发挥的作用,千古不朽,百世流芳。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历代的评价较多。《新唐书》说他的思想“可为后世法”。司马光非常推崇陆贽,在《资治通鉴》中引用陆贽的议论,达三十九篇之多,基本上把《陆宣公文集》的主要内容都概括了。苏轼则说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并把陆贽的奏议文集进呈给宋哲宗,要皇帝“置之座隅,如见贽面;反复熟读,如与贽言。” 朱熹评说:“陆宣公奏议末数卷论税事,极尽纤悉。是他都理会来,此便是经济之学。” 王夫之认为“唐室为之再安,皆敬舆悟主之功也”。曾国藩说:“陆敬舆事多疑之主,驭难驯之将,烛之以至明,将之以至诚,譬若御驽马登峻坂,纵横险阻,而不失其驰,何其神也!”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则称:“陆贽是唐朝中期卓越的政治家”。《陆贽研究》的作者于景祥则对陆贽作出了十分全面而又恰当的评价 :“一代名相,千古文章”。

历史遗迹

陆贽故宅:在枫泾南镇陆庄。《续修枫泾小志》记载:“陆庄,在泾南四中区。唐陆宣公故宅,子孙聚族而居。”泾南四中区,属奉贤乡。《光绪嘉善县志》地域图,陆庄位于枫泾南面约六里多地奉贤乡四中区丽字圩(枫泾南镇地域)。

奉贤乡宣公祠:在枫泾南镇陆庄,为宋朝迪功郎陆瑀所建,陆瑀及其子孙聚居于祠堂的周围。有祭田517亩,后祠堂一度瘫圯。明嘉靖年间 ,宣公后裔陆道乾重修后,又捐田200亩维持祠堂生计。清康熙皇帝曾颁发 “内相经纶”的匾额,祠堂直至民国后毁。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