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5年10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金山人物
2015年10月16日

研究所里的日子

高中昌保存的于敏照片,于敏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

1957年,副所长彭恒武带领高中昌等研究所的同事游览颐和园

1997年,高中昌参加纪念我国首次氢爆30周年纪念活动

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的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这里是中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1956年的时候,研究所已经从北京东黄城根迁到了西郊的中关村,而中关村也成为了高中昌到北京后落脚的第一站。

现在的中关村早已因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园密集还被誉为“中国的硅谷”,但半个世纪前这里还是一片无人问津的荒地。“远远就能看到荒地上面孤单单地杵着三栋小楼,分别是物理、化学、生物研究楼,职工宿舍很少,大部分人住在搭建的工棚里,边上都是草地、小土坡,附近还有条小河,冬天结了冰,我们就在上面学滑冰。”高中昌描述。

入学后,高中昌一开始学习的是电动计算机应用,后被调入到计算数学培训班,开始学习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数学分析、微分方程等课程。他也是中国第一批接触并学习计算机语言和编程的人。四年后,他又进入中科院业余大学核物理系,学习普通物理、普通化学以及材料力学、量子力学和俄语等。学习之余,学生们也是所里面的技术员,从事一些基础工作,边学习边工作。高中昌还记得,当时领导和组建中国核能科学领域第一支计算数学队伍的金星南曾说过的一句话——“这是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边学边干,这比任何其他大学里出来的毕业生都强!”

原子弹研制涉及到一系列关键性的科学和技术任务,每一步都需要正确的理论思路、物理粗估和复杂庞大的数值计算。

那时候,最先进的运算工具只是一台老爷式的电子管数字机,噼里啪啦敲个不停,每秒钟的运算能力也慢的令人发指,许多计算还需要靠手摇计算机、计算尺甚至算盘来完成。

手摇计算机一般只能做四则运算,即平方数、立方数、开平方、开立方,如果需要输入三角函数和对数,都需要查表,如果计算中有括号,那就更是麻烦极了,使用中正摇几圈,反摇几圈,还要用纸笔来做记录,常常一个月才能算出有一个结果。更糟糕的是,作为一种机械,手摇计算机会经常出现故障。高中昌说自己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带着机器去清华大学或者中央打字行找人维修。那时候,中国第一座大型实验性的原子能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在北京房山县坨里镇开工兴建,“二机部”(中国第二机械部原子能研究所)也随之搬迁到了北京郊区的房山县。去一次市里不仅路程远,而且耽误工作,于是他就细心观察师傅是怎么维修的,一来二去自己也成了半个懂行的。有一次,坏掉的机器是一部美国产品,打字行的师傅没有接触过,修了半天也没有修好,回来后高中昌自己琢磨了半天竟然捣鼓好了。由于踏实肯干、会动脑子,1958年和1959年高中昌均荣获“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的称号。

高中昌和数学组的所有工作人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用反反复复的纸笔演算和亿万次的摇动来完成数据计算,攻克一个个难关。那时候,大家下班前都要把文件装到保密袋里再交到保密室保存。有一晚,他和同事又忙到2点多,去保密室的时候值班人员已经休息了,一看是他们不由得说:“怎么又是你们几个啊!”回忆到这里,高中昌笑着说:“当时不是一两个人这样,而是大家都这样,很多人周末都不休息,自己跑到研究室工作。”

在原子能研究所学习工作期间,他还参与了重水反应堆控制的数值计算程序、螺旋型场回旋加速器粒子径相方程的数值计算,参与编写了《克累布施—郭尔丹系数表》。该书1964年10月由科学出版社用中英文出版,发行国内外,成为了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研究者们必备的一本工具书。同年,高中昌和部分同事随同核物理学家、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一起到了核工业部核武器研究所,开始转向氢弹研制工作。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