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上海50年沧桑变化
——评何公心新闻作品选《大浪淘沙》
作者:何公心
□张菊云
著名记者何公心先生的新闻作品《大浪淘沙》于2007年12月由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这部新闻作品选,真实记录了上海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来的50年沧桑变化,凝结了何公心先生一生的心血。何先生是金山人的女婿,《大浪淘沙》的出版,是上海新闻界的一件喜事,也是我们金山人民的一件喜事。
《大浪淘沙》有《破浪篇》、《淘沙篇》、《附录》三个篇章组成。《破浪篇》的卷一“大江东去——新闻荟萃”中的20篇报道,是全书的基础,篇篇都是珍品,让我们看到了上海人民在改革开放初期前进的脚步,听到了上海各个领域前进的声音。依靠奇特完整的结构,全书的新闻作品精彩纷呈,不时奇峰凸起。
新闻作品与小说、戏剧等不同,重在真实,不能有虚构成分,但是同样需要提炼主题。选材、剪材的功夫,透视角度的选择,都犹如大浪淘沙,比小说、戏剧更为严格。在第三篇章的《附录》篇中,作者以画龙点睛的手法,对自己的一生新闻工作实践进行了回顾、探索、研究,也为全书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大浪淘沙》的部分内容围绕上海特定社会环境的热点、亮点、看点,报道涉及了政治、经济、医疗、政法等各个领域,真实反映了上海在“四个中心”建设起始准备阶段的时代风貌。何公心先生出身中医世家,1960年复旦大学五年制新闻系毕业,所以收集在《大浪淘沙》中的几十篇医学医疗方面的通讯报道,篇篇精彩准确,颇见作者功力。例如“假作真时真亦假——记我国义眼专家逄永江教授”、“好医好药不用广告张扬”等通讯,都写得恰到好处,读来让人感触很深。
在努力反映城市风云变幻的同时,《大浪淘沙》另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文如其人”,何先生为人耿直,他的文风朴实,文字也很简练,他的新闻作品绝大多数都是短文短说,其风格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宁可将小说压缩成速写,而决不将速写拉长成小说;二是写了大量城市中普通工人、医生、青年的先进事迹,引起了新闻界乃至社会各界青年朋友的强烈共鸣。其中“淘沙篇”中的“环卫工人之歌”就是一篇典型的通讯报道,发表于1965年12月31日的《新民晚报》,作品报道的是倒马桶的清洁工人、清扫马路垃圾的清道工人、运输垃圾的清运工人“一人脏、万人净”的先进事迹,读来感人至深。
读何先生的《大浪淘沙》,重温上海50年沧桑变化和上海人民前进的脚步,我们会发现,一切圆润精品都无须作比较,因为它是别一境界、别一意义的真实之作。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